尤其今年柿子盛產,即使已經好多天沒見到陽光,不利於曬柿餅,林海明還是得趕緊把成熟的柿子都摘下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最近因為開始做柿餅的時候,有沒有,晚上都要1、2點才睡覺,最後一面推進烘乾機之後,最後一趟,有沒有,工作推進烘乾機,我們才有辦法睡覺,在這期間肚子餓了就隨便吃啊,剩菜剩飯有沒有,就隨便吃,就胖起來了,不然前一段時間我從95(公斤)減到82(公斤)了。」
柿子大豐收,林海明的肚子也跟著圓了,還好爬上階梯摘柿子的工作,沒難倒他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你是意思說,我那麼胖的人,身手也那麼靈敏,是嗎,我們農家人啊,從小這樣操啊。」
林海明家盤踞山頭的柿子園,總共有800、900顆柿子樹,是當地最大的,每顆柿子樹盛產時,能結上千顆果實,但這豐收卻在20多年前,成了林家的一場惡夢。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話說很久了,不曉得哪一位教授在講,學校大學的教授,他說什麼吃柿子又會怎樣怎樣,好像往不好的方面在闡述,結果一下子,市場上的柿子就沒人買了,送到市場上,一箱40斤賣沒有100元,甚至有些還要寄錢到那個行口,都配行口,還要寄錢回行口說,你要還要叫什麼垃圾車,拉走的那些費用。」
那一年,做鮮果生意的林家,看著賣不出去的柿子,直發愁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後來,我們就想這也不是辦法,然後我老人家,我爸媽才想到,我們家種那麼多柿子嘛,是不是要去學加工啊,要是有聽說做柿餅,那時候老人家就這樣子,柿餅也賣得價格很好啊,而且柿餅也可以儲存,慢慢賣啊。」
學會把新鮮柿子加工成柿餅,降低滯銷壓力,林海明當時肩負了這項重任,問題是,全苗栗沒有柿子農會做柿餅,林海明求助無門,只好透過農會,轉而向鄰近的新竹求教。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(農會)他們去幫我們詢問,因為他們送柿子,送到新埔去,交給好幾個那個加工站,那順道的問你們可不可以教我們,我們獅潭的,有一個年輕人,想要學做柿餅啊,可不可以教他們啊。」
在沒有交情,又關乎商業利益的前提下,農會替林海明請託,幾乎都是到處碰壁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因為人家他們都說,我為什麼把這個東西,傳到尤其傳到苗栗來,因為那個時候,他們新埔做加工的業者,都是仰賴我們苗栗的柿子,去做加工。」
林海明想學做柿餅,等於是打破了長久以來,苗栗人種柿子,新竹人做柿餅的生產模式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只是說 後來聽說有說,他們新埔人比較保守啦,不願意將這項的手藝傳到,外傳啦,後來我聽說我師父劉文良先生教了我之後,他在新埔那邊,也是讓人家唸啦。」
林海明口中的師傅劉文良,是20年前新埔百年柿餅老店的第3代,當時只有劉文良願意打破地方藩籬,教他做柿餅,而且時隔20年,每到柿餅產季,都要來苗栗,看看林海明的生產情形,交換製作心得。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這種不算壞啦,不是,那被滴到的啦,不是滴到,那捏下去,它水跑出來的。」
看到林海明現在已經是30多名員工的加工廠老闆,當年說是願意教這位小他10幾歲的年輕人,其實在劉文良心裡,距離傾囊相授,還是有一段「安全距離」的。柿餅業者劉文良:「一定是別人不願意的啊,我們那是,講不好聽一點,從祖宗三代,就開始做柿餅了,想說有人來做,也不用付錢給他啊,要學來學嘛,就學皮毛嘛。」
這對林海明已經得之不易,因為在當時比較保守、封閉的農村環境,林海明就算想隱瞞身分,到柿餅人家去打工、學本事,一個外地來的陌生人,恐怕都逃不過當地人的「身家調查」,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的坦白,想來拜師學藝的念頭。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這當然也是一種禮貌心啦,還有一個人格上啦,對不對,有什麼好偷學的呢,要學就光明正大學嘛,對不對,只是要找到人,當然,人家真的是不願意讓你學的時候,你也就很難學啦,那我們一竅不通,也學不來啦,你去看、去偷,也偷不出來啊。」
在劉文良家待了一整個柿餅季,柿餅生產最忙碌的時刻,從新鮮柿子的去蒂、削皮、風乾、燻蒸、捏壓,林海明跟著做柿餅,看似學會了操作,但果然是偷也偷不出來,學也學不到箇中道理。
柿餅業者劉文良:「就是跟著我們這樣做嘛,做的時候,當然有些訣竅他不知道啊,像他睡覺,我們半夜起來,這種天氣,這個濕度太高了,濕濕的我們要趕快烤,他在睡覺,他也不知道,我們沒有真的說,趕快起來,你看這個就要烤了,沒有這樣教,跟著我們做而已啦,跟著我們,只懂得這種過程、這種程序,什麼時候可以捏了就捏。」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去我師父那邊,打工了一季,28天、28天回來,4年沒有動喔,都不敢動喔,因為你又學了,根本什麼都沒學到啊,只是去那邊當操作員而已,其實我們也知道,這裡面的細節很多啊,很多細節的部份根本不是用學,說一句學就學得來,這完全要自己親身下去體驗,你才能知道,原來這個是柿子烘乾的過程當中,他乾燥這個加工過程當中,為什麼會變這樣,什麼原因都存在,不是很死板的啦,是很靈活的。」
林海明當時也沒想到,是師傅有意留了一手,他只當是自己學藝不精,那就得勤勞一些。柿餅業者劉文良:「教一教就算了,沒想到後來,他那種精神,他一直來問喔,打電話來問,昨天削(皮)了,現在要怎麼樣,我昨天削了,現在進去烤了沒有,我說進去了,要怎麼烤,溫度多少,非常不恥下問這樣,很認真的在學習啊,那種執著啊,我們都被感動了啊,說這個非把他教會不可。」
像是濕度不同的問題,柿餅在新竹 6、7天便能曬成,到了苗栗,製程就得7、8天,連續好幾天不見太陽,柿餅不能送出去曬日光浴,林海明只好調整做法,加強室內烘烤,改良成第1到4天風乾,第5天捏壓,隔一天再捏一次,這也是林海明當學徒時沒精確學到的。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聽人家說,新埔人都是這樣捏,我們也是這樣捏,結果哪是這樣捏,對不對,傳說跟真的,我們下去做,才知道原來,或許它那邊,可以這樣捏,苗栗不行,這就天候不一樣啊。」
接著是捏壓柿子成形的時間點和手法,也是林海明回家後,靠著頻頻追問劉文良,感動了師父,才學會第一天只能輕輕按壓,免得力道太重,傷了柿子,第二回,就得改成壓成十字型,受力平均,好讓柿餅更渾圓。
柿餅業者劉文良:「看他柿子一直壞的話,我們就想說,怎麼會這樣子呢,我也在做,他也在做,他這個壞掉,不是工錢什麼都花下去了,不是很可惜嗎,我們就是想辦法,是怎樣情形,我的溫度是多少,你的溫度是多少,就是這樣來互相來切磋。」
這段當年的師徒情,也就延續了20年來,劉文良和林海明的相知相惜,直到這幾年林海明的工廠做出了規模。柿餅業者劉文良:「那時候做柿餅很好賺啊,沒有幾家在做啊,一直教外人,他做回來了就做很大了嘛,人家知道,他工廠蓋那麼大,講說我們快要沒飯可以吃了,一直罵我啊,說為什麼要教別人這樣子啊。」
劉文良為了當年教林海明做柿餅,反到被同鄉給埋怨,外傳了新埔的百年技術。柿餅業者劉文良:「人生那種價值觀不一樣 ,我們認為這種傳承,客家人的這種傳承喔,一定要繼續下去,不能說老了、死了,就沒人做啊,你現在賺多錢一點,那人在天堂,錢存在銀行沒有用。」
徒弟林海明,現在也正發揮著師傅當年沒藏私的精神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你這一個階段,溫度要稍微高一點,這個皮才容易比較快乾。」
農政單位來參觀,還有幾年前外縣市的產銷班想來學,他都來者不拒。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我記得,我還很鼓勵他們自己生產啦,畢竟我們以前我也是這種,這種,要怎麼講,也是這種立場出來做柿餅的,也是生產者嘛,然後它們嘉義的通通都是生產者,都是產銷班的,然後我就想說,畢竟你做這個柿子,也是為我們台灣的這個柿子的果農來效力嘛,他們來我這裡看,我全程的加工流程,還給他用V8拍回去啊。」
因為林海明記得,要不是當年劉文良教他做柿餅,家裡的柿子園,恐怕早就因為受不了滯銷而砍光,哪能到現在,靠著加工廠,每天產出一千多斤柿餅,做出全台最大規模的成績。
柿餅產銷班班長林海明:「到現在,今年第20年了,我也是看到他,看到朋友來,我跟我朋友介紹,這就是我的師父,如同再生父母啊,對不對,是啊,沒有他,就沒有今天的我,是不是,搞不好,我今天還在吊兒郎噹在外面啊,是不是。」
每當柿子紅了的豐收季節,也是林海明感恩的季節,當年不偷學的小徒弟,還是正正當當的靠著勤奮努力,建立了他自己的 柿餅事業。
資料來源: http://news.msn.com.tw/news2428633.aspx
http://www.tvbs.com.tw/news/news_list.asp?no=nunumt198720111127230455
留言列表